美联储连续第4次加息75个基点 高强度加息或步入尾声
美联储连续第4次加息75个基点。美联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,储连次加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(FOMC)公布利率决议及政策声明,续第息个息或宣布加息75个基点,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3.75%至4%之间。高强至此,度加美联储完成今年以来第6次加息,步入累计加息幅度达375个基点。尾声
在此次货币政策声明中,美联美联储暗示最快将在12月放缓加息,储连次加流露出一丝“鸽派”气息。续第息个息或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的基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现在谈论暂停加息“为时尚早”,高强并强调“终端利率水平可能高于9月的度加预期”。
“先鸽后鹰”的步入风向转变也令市场“脸色大变”,美股三大指数在当天迅速拉升后大幅收跌。截至3日凌晨收盘,道琼斯指数跌1.55%;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扩大至3.36%;标普500指数跌幅为2.5%。同时,美债收益率先跌后涨,2年期美债收益率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升至4.61%和4.10%。
通胀居高不下
美联储大手笔加息,仍是为了压制居高不下的通胀。数据显示,美国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同比增长8.2%,回落速度和幅度不及预期。作为美联储最关注的通胀指标,9月美国个人消费物价指数(PCE)同比增长6.2%,9月核心PCE同比升值5.1%,远高于其长期通胀目标。
美联储“鹰派”加息态势难改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、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胡捷表示,美联储当前的首要任务仍是压制40年以来最糟糕的通胀,在通胀数据未见明显缓和之前,美联储总体加息态势不变。
与此同时,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尚佳,也让美联储加息“底气十足”。美国经济普查局(BEA)据显示,三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长2.6%,为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。美国就业市场也保持强劲,9月失业率3.5%,处于历史低位;最新公布的美国10月ADP就业人数新增23.9万人,好于预期。
胡捷分析称,在就业市场保持韧性、通胀维持高位的双重支撑下,当前押注美联储政策转向可能“为时尚早”。
美元霸权收割多国
今年3月以来,为了抑制“高热不退”的通胀,美联储已加息375个基点。美联储激进加息之下,国际金融市场“风声鹤唳”,美联储通过“美元霸权”转嫁国内风险、挤压他国货币政策空间。
一路狂飙,强势美元对多国造成严重影响:非美货币大幅贬值,资本外流加剧;主权债务压力上升,债务危机或“重蹈覆辙”;多国输入型通胀加剧,经济增长受到抑制。
“随着全球金融条件收紧,局部地区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。”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董澄溪表示,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抵押品,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之下,未来一段时期,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将继续增强,流动性困境可能陆续上演。
对外输出风险的同时,美国经济也在走向衰退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,美联储加息的边际效用正在下降,加息将加大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可能性,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。
12月加息会否放缓?
在此次货币政策声明和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“鹰派”与“鸽派”信号同时释放。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,在确定未来加息幅度时,美联储将考虑此前货币政策紧缩的累积影响,以及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活动、通胀、金融发展等方面影响的滞后性,暗示未来将放缓加息。
但在随后的发布会上,鲍威尔称,美联储须将终端利率提升至“有足够的限制性”,预示着加息周期远未结束。
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,在年内仅剩一次的12月议息会议上,美联储是否会放缓加息节奏?
分析人士认为,美联储加息步调或从“大刀阔斧”转向“细水长流”,高利率将维持更长时间。美联储加息节奏仍然高度依赖数据。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,美联储加息周期正处于上半场至下半场的转向过程。董登新预计,相较上半场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大幅加息步调,美联储下半场加息或拉长周期、放缓加息幅度,“以时间换空间”。
上投摩根认为,美联储未来的升息路径仍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。但整体而言,美国年内及明年升息步伐或相对减缓,对于股市的冲击边际减小,市场短期内更多回归三季度财报基本面,呈现结构性走势,中长期则可寻底逐步布局。
相关文章:
- 高途发布Q3财报,SEC调查终止
- 高端洗衣液THE LAUNDRESS微生物污染处理方案:赔两件新产品或全额退款,需保留产品瓶子
- 全国社保基金ESG投资组合招标 可持续投资产品主要投向ESG领域
- “打过四价还能再打吗?”九价HPV疫苗扩龄至9-45岁,多地喊话:先别急…
- 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助力资本市场行稳致远——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嘉宾共话上市公司发展
- 中国银保信公布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 涵盖6家险企7款产品
- 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发布最新公告!
- 略盈变巨亏 影视大佬被通报批评
- 服贸会首日“青禾计划”发布,中小学生有机会参与高校科研项目
- 旺季已至钢价弱势未改 “金九”供需博弈仍存